围绕现代化产业建设加速向“新”
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,正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近期,商业银行2024年年报密集发布。
年报数据显示,工行、农行、中行、建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增速均超20%,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。主要商业银行的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快速增长,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稳定。
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质效齐升
科技型企业是创新主体。2024年,商业银行积极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等专项政策工具,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。
服务机制再提级。多家商业银行在总行层面成立科技金融委员会,并在全国设立区域性科技金融中心,覆盖境内科技型企业重点客群;聚焦科技型企业“识别难、准入难”等共性问题,打造创新专属信贷服务体系;出台尽职免责细则,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。
“农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,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特征,创建专属信贷服务体系。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,打造全生命周期产品矩阵。”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表示。截至2024年末,该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2.5万亿元,增速超22%。
建设银行创新“技术流”“投资流”等科技创新评价工具,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,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。配套差别化政策,加大金融供给。2024年末,该行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超3.50万亿元;承销科创票据72期,承销规模190.13亿元。
服务创新再加速,统筹运用“股贷债保”全周期、接力式金融服务,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。工商银行设立了800亿元工银科技创新基金,为科技型企业全周期创新引入更多的耐心资本。创新打造“基信贷”“基投贷”“科股贷”三类特色融资场景,推出近半年落地项目超过200个。探索开展“贷款+私募基金直投”,迭代专属评级授信模型,推广科技型企业自动化准入,以数字化、智能化手段实现精准赋能。
为全方位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所需,商业银行积极助力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,与各级产业和科技主管部门、高校和科研院所、股权投资机构等深度合作,优势互补,协同做好对科技型企业综合服务。
“重点是释放科技金融乘数效应。”中国银行行长张辉表示,该行推广科创生态伙伴计划,升级科技金融专属授信服务,打造“中银科创智能化系统”等数智创新产品,实现企业客群线上批量触达和需求对接。
“股贷债保”联动加大金融供给
谈到资金问题,上海市一家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。为助力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,商业银行着力增强“股贷债保”联动的综合金融供给。
“工商银行围绕新兴产业壮大、未来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,强化‘股贷债保’联动,提供多元化、接力式金融服务,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。”工商银行副行长段红涛表示。截至2024年末,该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3.1万亿元,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较2024年初增长超过54%。
建设银行行长张毅表示,该行持续深化科技金融“股贷债保”综合服务体系,聚焦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痛点、难点问题,优化专属信贷产品,以满足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差异化融资需求。2024年末,建设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.84万亿元,增速达到26.63%,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超3.50万亿元。
“科技金融一直是交行相对特色,我们着力发挥集团全牌照的经营优势,提供股权、贷款、债券、租赁、托管等综合服务,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。”交通银行行长张宝江表示。截至2024年末,交行已经对6万户科技型企业提供了7684亿元信贷支持,科技型企业授信客户数增长45.37%。
“股贷债保”联动的综合金融供给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。2024年工商银行对科技型企业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余额超700亿元。国有大行还积极参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(AIC)股权投资试点工作。工行实现试点城市合作意向全覆盖,意向基金规模超千亿元。农行组建总分支三级联动工作专班,与18个AIC股权投资试点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2024年已先后设立苏州、杭州、广州基金,并继续加速推进基金设立和项目投放。
全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
紧跟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”需求,商业银行正加大资源投入,积极服务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、未来产业前瞻布局,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加速。
“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为重要着力点,工商银行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4.4万亿元,余额和增量均居同业第一。”工商银行副行长张守川表示,该行围绕布局现代化,加强制造业“两重”“两新”等领域资金投放,加力服务区域协调发展。
围绕绿色产业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两个方向,农业银行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、污染防治攻坚、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,进一步提升县域绿色信贷和普惠小微企业绿色信贷占比。
邮储银行聚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等重点领域,持续优化完善金融服务体系,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,深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升级。2024年,邮储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5.10%。
各地区资源优势不同,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也着力适配地区发展需要。交通银行结合上海市重点产业战略布局,专注先进制造业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行业,加大产业链产品的推广和应用,创新主动授信新模式,为近2000家科创类企业客户提供超过60亿元的授信额度支持。渤海银行立足天津“一基地三区”的功能定位和12条产业链,结合“十项行动”、聚焦“三新”“三量”,持续加强产业研究和精准服务,助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。
“我行已为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达3300亿元。”中国银行副行长张小东表示,在服务模式上,以“资管+”“并购+”“跨境+”等综合化产品组合为抓手,打通全链条服务。2025年还将在夯实基建交通等压舱石行业的基础上,将信贷资源向新质生产力等相关重点领域倾斜。
